前言 近期煤價淡季超預期上漲。主要是近期國內煤炭需求和供給端均出現了利多的變化。需求端,雖然電力需求進入淡季,但電廠在高比例長協下對煤價影響在減弱,反倒是進入旺季的化工、水泥等非電需求對煤價邊際影響更大。供給端,一方面是安監(jiān)力度加大的情況下,產地產量近期收縮明顯,另一方面是產地運至港口大幅倒掛的情況下,貿易商將煤炭拉運至港口的意愿和能力均不強,使得港口能供非電企業(yè)使用的非長協貨源較少。需求和供給的錯配使得近期煤價淡季超預期上漲。 此外,煤價的趨勢上漲還來自成本的支撐(材料成本、原料成本、人工成本、設備成本等等)。這里我們重點說一下物流基礎設施成本。比如華東、華中等鐵路等基礎設施完善的煤礦面臨資源接續(xù)問題,開采難度和成本在上升;而新疆等地區(qū)煤炭開采成本雖低,但需要建設相應的公路、鐵路等物流基礎設施,推升成本。 安監(jiān)形勢近期越發(fā)趨嚴。據煤礦安全網及煤文化等公眾號的不完全統計,僅山西省8月發(fā)生煤礦事故12起,發(fā)生地點包括呂梁、晉城、忻州等多個煤炭主產區(qū)。與此同時,各地持續(xù)加強對于各煤礦生產的安全監(jiān)管,除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fā)布關于進一步加強礦山安全生產工作的意見外,陜西、山西、內蒙、云南、四川、山東等多省陸續(xù)開展煤礦事故排查整治行動,以“自查+檢查”的模式開展至少為期一個月的安全檢查。2023.09.06中共中央與國務院發(fā)布《關于進一步加強礦山安全生產工作的意見》,要求停止新建產能低于90萬噸的煤礦,加快落后產能淘汰速度。疊加亞運會舉行和雙節(jié)臨近,產地紛紛開始減產停產,對安全監(jiān)管的重視力度也在持續(xù)加強。 至于為什么煤礦事故越來越多發(fā),主要就是現有產能長期維持過高的產能利用率后,隨著井工礦越挖越深,采掘比持續(xù)上升,維持安全生產的難度也就越來越高。在短時間內無新增產能大規(guī)模投產前,目前現有煤礦的產量和安全逐漸開始成反比。 那么目前煤炭市場現狀如何?現狀之下,更深層次在發(fā)生什么?我們9月參加了數次煤炭行業(yè)調研交流,并總結出相關要點,以便來還原一個更真實的煤炭近況。 正文 Q:近期煤炭供應下滑的原因? A:近段時間煤炭供應下降原因。主產地想方設法托煤價,煤炭產業(yè)在晉陜蒙占比高于樓市;安全事故多;前2年開始保供時發(fā)改委允許先生產后補手續(xù)的產能,目前逐步到期,手續(xù)仍不全的產能開始退出。 Q:怎么看電廠煤炭高庫存?對煤價影響是否會減弱?電廠存煤最多能到多少天? A:未來電廠高庫存可能會成為常態(tài),在高比例長協下,電廠庫存對煤價影響減弱。電廠高庫存是因為國家要求(國家讓下游承擔部分戰(zhàn)略儲備任務)、電廠應對市場變化(“淡儲旺耗”采購策略使得電廠旺季前越來越提前補庫,以前是提前一個月,現在則提前3個月,冬儲從11月提前到9月,夏儲從6月提前到4月)。 電廠煤場大小在建設時有一套規(guī)則,要看煤源遠近(越遠越大,廣東等沿海電廠一般15-20天,很多甚至到25天,坑口主產地電廠一般7-10天)、天氣、煤種(褐煤不能存太多,易損耗)。 Q:電廠在港口有存煤嗎? A:電廠在長江口、江內港、華東港、華南港有存煤比較多見。因為港口只收電廠的港雜費(北方港收45元),比如包接卸(下火車接卸、上傳接卸等),一般存煤則不收費用。不過頂庫的時候會少量收,比如之前港口爆庫的時候,回收0.1元/噸/天。當然電廠大多數時候是收了就拉走,不會在港口存多久。 Q:沿海電廠長協模式? A:沿海電廠基本有2種長協模式。一種就是發(fā)改委股利的“基準+浮動”。國家能源集團、中煤、晉能控股、伊泰等大礦都是在執(zhí)行這種模式。另一種就是小礦、小貿易企業(yè)、小地方國企等直接固定按770元執(zhí)行(一般是簽1年,月度發(fā)定價函),電廠也能接受,因年初簽協議時770元價格還是比現貨市場價便宜很多。這2種模式在沿海電廠除進口外,大概各占一半。 Q:沿海電廠在進口、內貿方面怎么考慮的?怎么看后續(xù)進口? A:國內沿海電廠采購進口、內貿一般各一半,不過2023年進口多一點。其中,進口以低卡為主(進口中3800K占比約60-70%,尤其是印尼3800K,2023年印尼低卡更是增產不少,3200K、2800K等極低卡也開始供應),內貿以中高卡為主(4500K以上,北方港更是5000K最多)。 國際煤炭5500K以上主要是歐日韓買,5500K以下主要是4700K、3800K,其中3800K主要是中印電廠購買(當然現在電廠也在購買3400K、3200K,此外中印采購節(jié)點也不同,因氣候不同,印度3、4月和9、10月是耗煤旺季)。南方港海外5500K高卡主要是國內水泥、化工等企業(yè)購買。國際高卡煤、低卡煤走勢分化極大,不能用直接對比。 國內進口4億噸應該是極限了,很難再往上漲。目前進口沖擊的主要是內貿現貨,不是內貿長協。2023年剩下的月份單月進口應該會少于7、8月了,因為電廠庫存積累、水電發(fā)力、長協剛性執(zhí)行。 Q:國內煤炭熱值情況? A:熱值的下滑是存在的。幾大電廠看,2020年約4400K,2021年下降了30-40K,2022年下降了約150K,但2023年基本就持平了。進口煤質基本也是這個趨勢。以前電廠進口煤一般是澳煤5500K+印尼3800K摻配(這樣做無論是經濟性還是頂負荷都最好),2023年澳煤放開后,是澳煤5000K+印尼3800K搭配。 熱值下滑的原因。包括國內低、高卡線性折算不合理(導致煤企沒動力出高卡),電廠買不起高卡(以前國內電廠主要買3800K、4700K,近2年則主要買3400K、3600K、2800K),煤企也省去了洗選費用。 Q:明年長協價會調嗎? A:每年10月底監(jiān)管層會發(fā)下1年定價原則性指導文件,明確要求長協的簽訂量、簽訂價。目前看長協價的價格機制和價格區(qū)間應該不會調,因為大部分時間市場價都是高于長協價的。不過具體還要看當時的市場價格。 Q:國內煤炭產能情況如何? A:目前國內實質上沒有煤炭產能的硬缺口了。并且監(jiān)管層開始認為煤炭產能適度過剩是合理的。目前表內的有效產能為39億噸,這部分產能利用率能到92%(能發(fā)揮的都已發(fā)揮,一般情況下是85-86%,因單個煤礦不可能全年12個月都生產,還需要安全改造,采掘接續(xù)時也要停產1個月,以前是聽2個月,具體不同煤礦也不同,還有主動智能化改造、安全技改等),此外還有很多表外產能(比如某個煤礦設計產能為1000萬噸,批復了500萬噸,但保供期間能在安全允許下生產600-800萬噸,這也是為什么去年原煤產量40多億噸)。此外還有在建產能約7億噸,其中已建成或進入聯合試運轉的產能約3.2億噸,這部分產能目前國家要求產能利用率30-40%(雖部分計入保供產能,但沒有納入統計范圍),剩下的就是新建在建的,這部分幾乎沒有投產。 在建的7億噸中,主要是晉陜蒙、甘肅、河南,且主要是大型礦,尤其是準東、吐哈這2個大煤田在建較多,約0.6億噸。新疆較少,雖規(guī)劃2025年前產能約翻番,但目前主要還是前期工作、項目核準,還未轉入在建。整體來看,預計2023年H2、2024年通過核準后國內在建規(guī)模還會快速提高。 已建成或進入聯合試運轉一般最多不超半年就正常運轉,但目前看是超過半年的,因為聯合試運轉、竣工驗收、辦理后續(xù)手續(xù)時間非常長(尤其是300萬噸、120萬噸以下的),導致這部分產能利用率不高。希望后續(xù)能加快煤礦建井速度、加快推進后續(xù)手續(xù)辦理。 表內公告的有效產能39億噸+在建7億噸,合計46億噸,基本是每年需要的產能。不過想要達到監(jiān)管層希望的適度過剩產能、彈性產能,則還不足,還需要大型現代化煤礦(尤其是露天煤礦)進一步核增(所以西北區(qū)域具備條件的礦井在積極申請前期工作、調整變更礦區(qū)總規(guī)等)。所謂的彈性產能,就是要綜合考慮下游需求、中間庫存、每年單個煤礦資源接續(xù)/調整/搬家倒面/停產改造等影響。正常情況下這部分彈性產能約2.5-3億噸。也就是說,過剩2.5-3億噸產能是科學合理的。 煤炭產能的增加方面,2021以前以擴產、改擴建為主,2021開始核增。2021核增2.2億噸,2022核增3億噸。預計2023新增2億噸(2023H1還有幾個省沒報統計數據,這是從建設角度的推測)。 Q:國內煤炭勘探流程是怎樣的? A:資源勘查過程。一開始是國家普查,然后是詳查/精查,最后是勘探。國家普查是固定周期內由國家出資,讓相關事業(yè)單位/國家有關部門進行。詳查目前的方式多種多樣,主要是企業(yè)或市場主體參與,也出現了風險勘探,甚至直接進入勘探階段。 經過詳查和勘探后,都需要歸屬當地國土部門進行礦權管理。不過因前期資金不足,近幾年(2019年至今)探礦權數量不斷減少。2019年國內有1500處探礦權,2022年底則只有800多處?!疤睫D采”可選性也在減少,導致很多需出煤區(qū)域礦權設置、布局不合理,礦權數量也因此不斷減少。然后就是礦業(yè)權出讓。出讓則規(guī)定以招拍掛這種競爭性出讓為主。 整體來看,相較對產能增加的訴求,目前國內資源勘查、“探轉采”、礦業(yè)權轉讓等方面進展較慢。 Q:怎么看國內煤炭資源枯竭的問題? A:目前國內整體煤炭資源面臨枯竭。一方面是勘探開發(fā)儲量增量不足,另一方面是東中部開發(fā)有接續(xù)問題。勘探開發(fā)方面,目前國內勘探工作做得不足,前期勘探投入占開采總投入不足1/30。而且目前國內是普查多,精查少,導致新出資源少。此外國內礦井區(qū)域劃分、礦業(yè)權劃分也不規(guī)范不合理。 不過國家越來越重視這個問題。部分省也提出先行政策。比如2022山西省提出《關于有序推進煤炭資源接續(xù)配置,保障煤礦穩(wěn)產保供的意見》,率先提出分類煤炭資源接續(xù)配置。目前看效果不錯,提出了5個方面,對空白區(qū)、邊角煤、資源枯竭煤礦深部資源如何開發(fā)等提出合理的配置優(yōu)惠政策,創(chuàng)新出讓方式等。 整個接續(xù),國家有關部門也在探索。比如礦業(yè)權設置過程中,礦區(qū)總規(guī)、礦業(yè)權變更提出簡易政策,指導各省自然資源部門進行“探轉采”、“探礦權出讓”等,提出積極優(yōu)惠政策。目前有些區(qū)域推進慢,因產能供需開放不平衡、煤炭資源分布不平衡,導致部分區(qū)域政策性工作推進較慢。 預計未來國內煤炭資源接續(xù)、優(yōu)質產能發(fā)揮會有一定好轉。 Q:近幾年國內煤炭產能退出情況? A:目前國內煤礦核減為不足2016年的一半,數量大幅下滑,不過單個礦產能規(guī)模在增長。2016-2019年關閉退出產能超10億噸,2020及以后每年又退出1.5億噸(每年大概1.2-2億噸),預計2023年又退出超1.5億噸。產能退出主要是資源枯竭、井型小、安全條件/技術設施達不到要求需要整改、整改投入較大自行退出、國家提出產能置換等。 因資源枯竭導致的產能退出,2020年就已出現,近幾年釋放壓力后目前還稍有緩和。預計未來3-5年也一定程度上會存在,只是不同地區(qū)程度不同。其中,國內東部(山東、東北等,東北尤其明顯)、中部地區(qū)(江蘇、安徽)比較突出,西部地區(qū)(晉陜蒙新、河南)則稍緩和。西部地區(qū)因儲量、前期勘探投入大,核增后補充勘探工作也做得不錯,資源接續(xù)較好。云貴川則一直存在。 此外產能的退出也與市場形勢掛鉤。市場形勢好,產能退出就緩慢一些;市場形勢不好,就退出快一些。比如2023年國有大型企業(yè)就會積極退出,因需要核增產能置換。預計2024年退出會緩慢一些。 不同區(qū)域每年退出的政策也都有變化。比如山東目前是30萬噸以下的要退出,如果變?yōu)?/span>60萬噸以下的,那么山東一半產能都要退出。 Q:中部地區(qū)煤炭產能情況? A:國內中部、東部地區(qū)煤炭產能約13億噸。其中,中部地區(qū)煤炭資源約1/3屬于開采難度大的類型(800米深以上,煤層低于1.2m,硫(煤質指標)>4)。這些煤礦開發(fā)困難,開采成本高,開采安全系數大,且存在資源接續(xù)問題(因地質條件復雜,出現斷層,煤層薄,產出率低,回采率低)。 因此很多中部地區(qū)煤礦主動退出。尤其是國企,把人員、技術、裝備向優(yōu)勢地區(qū)轉移,甚至兼并重組(比如近2年山東組建的山能、山西組建的晉能控股等)。 不過中部地區(qū)在煤炭產業(yè)鏈里還是很重要。因近20年中部地區(qū)向東部、南部建設的物流基礎設施、物流通道、洗選加工基礎設施都在東部、中部,中部也承擔了東部、南部一些建材、電力需求。因此,中部地區(qū)亟需優(yōu)質資源、優(yōu)質產能的開發(fā)、勘探、建設。 Q:新疆煤炭供需情況如何? A:新疆動力煤需求集中在北部、東部地區(qū),比如吐魯番、哈密、昌吉準東、昌吉瑪納斯、烏魯木齊、伊犁周邊。 新疆主要有5個煤田。預計未來幾年新增2億噸產能沒問題,2025年前累計產能4-5億噸沒問題。因為新疆在加快探礦權轉讓工作、“探轉采”,甚至提出1年內未有效轉讓,自然資源部將會同有關部門收回,同時還在推動總規(guī)變更、大力推進能化基地建設。因為新疆主要的問題是,往內地輸出的物流基礎設施建設不足、內循環(huán)基地基礎設施不足(水資源、物流資源等都是如此)。因此,山東能源集團、中煤集團、5大電廠未來2年也將大力投資建設。新疆自己還提出累計7億噸的產能,但要看下一步工作了(比如開采技術、物流基礎設施、煤化工、電廠等下游建設),估計是要到2030年才有這個水平。 疆煤外運價格和成本是問題。因為疆煤價雖然才100多元/噸,但運輸成本高達400-500元/噸。如果疆煤想要下水,那么北方港煤價需要在880元以上才不虧。不過因為這個特性,疆煤似乎成了煤價的穩(wěn)定器。 七禾帶你去調研,最新調研活動請掃碼咨詢 |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本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本網站凡是注明“來源:七禾網”的文章均為七禾網 m.levitate-skate.com版權所有,相關網站或媒體若要轉載須經七禾網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處。若本網站相關內容涉及到其他媒體或公司的版權,請聯系0571-88212938,我們將及時調整或刪除。
七禾研究中心負責人:翁建平
電話: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負責人:相升澳
電話: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產業(yè)中心負責人:洪周璐
電話:15179330356
七禾財富管理中心
電話:13732204374(微信同號)
電話:18657157586(微信同號)
![]() 七禾網 | ![]() 沈良宏觀 | ![]() 七禾調研 | ![]() 價值投資君 | ![]() 七禾網APP安卓&鴻蒙 | ![]() 七禾網APP蘋果 | ![]() 七禾網投顧平臺 | ![]() 傅海棠自媒體 | ![]() 沈良自媒體 |
? 七禾網 浙ICP備09012462號-1 浙公網安備 33010802010119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浙B2-20110481]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浙字第0563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