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金融交易會不會有罪孽感?這個問題其實叫“二級市場交易是否創(chuàng)造價值?”
這并不像大多數人想的一樣是個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所謂“所有財富都有原罪,大家誰比誰強”的問題,這并不是一個道德問題。這其實是個經濟學問題,是個有關效率的問題。
我們回到投機倒把罪上,畢竟二級市場投資本質上也是一種投機倒把。
很早之前,人們認為兩地之間的糧食有價差,a地貴b地便宜,從b買從a賣的人是不產生社會價值的投機倒把分子,畢竟他們沒有生產任何糧食,只是在進行套利。
似乎刑法里還有過投機倒把罪。后來改革開放后,尤其是上過經濟學的人多了以后,人們明白投機倒把是產生社會價值的。因為套利行為讓糧食流向了更需要它的地方a地(更高的價格是因為更大的需求),流出了不是那么需要它的地方b地(低的價格代表供給相對寬松一些),市場經濟通過價格來分配社會資源,比如糧食,來讓各個地區(qū)的供需有同樣的均衡,也就是各地對糧食的需求得到了同樣的滿足。而市場分配社會資源的過程需要的推動力就是投機倒把者,或者叫套利者。是他們維護了市場的運轉,讓市場經濟發(fā)揮作用,讓資源得到有效分配。
現在已經沒有多少人說投機倒把不創(chuàng)造社會價值了吧。
資本市場的邏輯是一樣的,只不過這個市場決定分配的資源,不是糧食、日用品等有形商品,而是資本。
二級市場交易者作為投機倒把分子,對上市公司的股票低買高賣,從中套利,最后的均衡狀態(tài),可以讓公司的股權融資成本和它的風險、公司質地等等相匹配。
比如a公司質地極其優(yōu)良,PE是5倍(隱含的未來現金流折現率非常高);b公司風險非常大,質地卻很糟糕,pPE是10倍(隱含的未來現金流折現率相對低)。二級市場交易者會買入a公司賣出b公司,使得a股價上升b股價下降,最后的均衡點是a公司PE更高而b更低。這樣,當a公司在市場上融資時,老板用這樣多的股票數就可以融來更多錢,a公司作為一個更高效的企業(yè),以更低的融資成本得到了資本的支持,發(fā)展必將更好;而b公司作為一個糟糕的低效企業(yè),被資本不看好,所以當需要融資的時候就需要發(fā)出更多的股票,需要承擔更多的分紅,同時老板的股權也會被稀釋更多。
在二級市場交易者不斷的套利或者叫投機倒把中,最理想狀態(tài)就是市場會變成一個“有效市場”,在這個市場中,所有企業(yè)的質地、前景、管理層能力等因素都體現在了股票價格里,上市公司在融資的時候,或者說在獲得社會有限的資本分配的時候,會非常公平地得到自己應得的一部分。優(yōu)質的企業(yè)得到更多的資本,而劣質的企業(yè)得到更少的。
資本作為一種稀缺資源在社會中分配到了最需要也是最適合它去的地方,整個社會可以更快發(fā)展,滿足人們更迫切的需求。
當市場變成“強有效市場”時,所有二級市場交易者不能獲得超額收益,因為任何引起超額收益的機會,也就是好公司得到差價格的機會,都會迅速被這些二級市場交易者識別并修正,市場上沒有任何bug,所有企業(yè)都被公平對待,資本被高效利用。
所以換句話說,二級市場交易者可以獲得超額收益,可以賺到很多錢,是因為他們做的還不夠,市場還沒有那么有效,資本也還沒有被那么有效率地分配到應該去的地方。所以跟投機倒把糧食的人一樣,二級市場交易者的存在讓社會資本的分配更有效率,這就是他們的社會價值。好的系統(tǒng)是讓自私自利的人能不自覺地為社會做貢獻的系統(tǒng)。
所以說做金融交易有罪孽感這一事應該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