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永平:寧要模糊的精確,也不要精確的模糊。未來現(xiàn)金流折現(xiàn)指的是一種思維方式,估值就是毛估估的。
毛估估的意思就是,5分鐘就能算明白的東西,一定要夠便宜。如果要用到計算器才能算出來的便宜,就不夠便宜了。
就像姚明走進來,你不需要用尺子去量,你一定知道姚明很高。用我這樣個子的價錢,去買姚明這樣的身高,我就買了,我不需要具體知道他比我高多少才買。
至于是不是價錢漲到跟姚明身高一樣的時候,我就該賣了呢?這沒法講,也許有別的原因,比如我發(fā)現(xiàn)一個更加適合的股票。
一般而言,賺到幾十倍甚至更多的股票,絕不是靠估值估出來的,不然,沒道理投資人一開始不全盤壓上。當(dāng)時我要知道網(wǎng)易會漲160倍,我還不把他全買下來?
當(dāng)然,確實也有一些按按計算器就覺得很便宜的時候,比如巴菲特買的中石油,我買的萬科,但這種情況往往是特例。不能簡單地單純看數(shù)字,除非賬面凈現(xiàn)金多過股價了。
但市值低于現(xiàn)金的公司千萬要小心,一眼看上去市值低于現(xiàn)金的公司,確實經(jīng)常是值得花時間去看的,但多數(shù)情況下這未必就是便宜貨。
我總是認為,大致估值主要用于判斷下行的空間,定性分析才是真正利潤的來源,這也可能是價值投資里最難的東西。
段永平:我在投資里用定性分析確實比較多,這也是我和華爾街分析家們的區(qū)別,不然我怎么有機會啊。
但由于定性分析有很多不確定性,多數(shù)情況下,人們往往即使看好,也不敢下大注,或就算下大注,也不敢全力以赴。
段永平:比如一個公司有凈資產(chǎn)100億,每年能賺10億,這個公司大概值多少錢?大概就是你存多少錢,能拿到10億的利息,按照長期國債利息計算,再把資金額打6折。
長期利率會變,我一般就固定用5%。如果買200億長期國債,收入每年有10億,我會花200億去買個年利10億的公司嗎?國債是riskfree(無風(fēng)險)的,所以買公司就要打折。
越覺得沒譜的,打折要越厲害。這大概就是巴菲特講的margin of safety(安全邊際)的來源吧。
段永平:我認為,老巴的"安全邊際"實際上指的是對公司的理解度,而不是價格。從10年的角度看,買的時候比最低價貴30%,其實沒多少。好公司和股價是否波動無關(guān),如果沒辦法看懂五年、十年就不應(yīng)該碰,不要因為過去到過的價錢做決定。
若買的公司是10倍PE,即使退市,每年有10%的利潤,不計算公司的增長,利潤拿來分紅也好,投資也好,比國債也高多了。
你如果相信它未來一定有10%的利潤就可以,巴菲特買的高盛以及GE的可轉(zhuǎn)換債券就是10%加option,非常好的deal。
問題是,PE是歷史數(shù)據(jù),不能單靠PE去推測公司未來的收益,不然會中招的。
舉個例子,GM(通用汽車)的PE一直都很低,以前老在5倍左右,但債務(wù)很高,結(jié)果破產(chǎn)了。